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师教育论文范文

教师教育论文范文

教师教育论文

教师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赏识教育的关键———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应该多方面的赏识学生的闪光点,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爱迪生发明的发明和母亲王欣赏教育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妈妈欣赏就不会有发明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欣赏教育是成功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去帮助别人。

赏识教育从肯定与夸奖开始,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学生是老师眼中的鲜花,夸奖起他们来,我们不难做到如数家珍、口若悬河。差生则不然,我们经常听到不少老师这样评价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老师会发出类似于“赏识差生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绝望。“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是一句脍炙人口的民谚,牛粪猪粪这样的东西都被劳动人民赏识了几千年,它们都不缺乏存在的价值,更何况活生生的孩子呢?这样评价一位学生不仅是不公平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多一些赏识,从而认识自我,拥有自信,挖掘潜能,发展特长,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老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拥有这一双眼睛,我们就不难从学生身上找到金子般闪闪发光的东西。

有时老师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赞赏的话语,对学生来说,就是促进其进步的强大动力。每一个学生都想把好的一面展示给老师,而老师的赏识正是每一个学生重新找回自信、迈向成功的起点。对于差生,要对他们多一点关心与鼓励,就可以使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走向成功的彼岸。

(二)赏识教育应把握好分寸,赏识不足效果不佳,赏识过度会危害无穷指出新课程教育的使命,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开始有良好的心态,学会自信,学会欣赏自己。前的新课程改革,无论是社会、教师、和家长改变想法,给每个学生带来赞美。升值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识别,抓住了孩子渴望被关注,心理学,注意让孩子在“我能”,我是一个好男孩”成功的感觉,不是一个好男孩将不胜感激,但识别会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而不是坏男孩会抱怨,但抱怨说,他们正变得越来越糟糕。赏识教育的秘诀是让他们的孩子醒来,每一个生命的力量觉醒是雪崩,势不可挡。

二、赏识教育的教育作用

教师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对于即将步入教师行列的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教学反思尤为重要。首先,通过反思能促使实习生在教学方面有所提高。叶澜(2001)和姜勇(2004)均指出:职前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培养既需要课堂中理论的灌输,须要通过教学实践将其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教学反思是联系理论与实践,促进教师个人知识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次,通过反思会促使实习教师在经验方面有所增长。进入实习学校之前,大多数实习生缺乏教学经验,学生须要有效地利用宝贵的实地接触教学的机会,通过反思最大限度地利用获取的教学经验,汲取富有创新意义的智慧和力量。最后,通过反思可以促进实习生的专业化发展。师范教育是职前教育阶段,应届毕业生进行教育实习是为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做准备,是教师教育的一部分。只有使实习生尽早进入角色,培养其自我反思能力,使其自我察觉能力和自我反省水平得以提高,才能进行自我教育,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教学反思的方法教学反思方法主要包括:录像反思法、教学反馈反思法、行动研究反思法、课堂观摩反思法、教学日记反思法、讨论探究反思法等。本研究中主要应用的方法有课堂观摩反思法、教学日记反思法和讨论探究反思法。其中,课堂观摩反思法可以从上课教师的体态语态、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效果以及教学可行性进行反思,教师本人对他们在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反思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教学日记反思法就是教师将自己的课堂实践连同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诉诸于笔端而实现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教师的反思日记的内容涉猎应十分广泛,既可涉及到专业自我方面,如个人的生活经历,与他人的对话等;有关教学方面的,如记录自己在课堂上的成功之举,及时捕捉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瞬间灵感,或对课堂上的疏漏失误之处进行回顾,梳理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可吸取的教训。

二、教育实习三个阶段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反思能力发展记录

本研究通过对7名在小学二年级进行教育实习的实习生进行观察与访谈,分析这些实习生的实习日记(包含其课堂观摩反思和讨论探究记录等),发现教学反思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一)实习初期———反思能力初步发展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实习第一周到第四周的教学反思主要体现在听课反思和作业批改反思两个方面。实习初期,实习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接触以听课为主,通过听课可以学习指导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观摩和了解学生。该阶段须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多观摩指导教师的课堂授课过程,为自己走上讲台作好准备。通过对听课后进行反思的实习生进行访谈,发现实习生的反思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教学内容方面:实习生发现优秀的课例在知识的传授方面会有循序渐进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主要遵循“引出新知———呈现新知———操练新知———巩固新知”的过程,每一节课都要围绕一到两个知识点展开,该知识点则为本课的重点。第二,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教学已经不适应当今的课堂,尤其是小学阶段,英语学习主要以培养兴趣为主。因此,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游戏的设定。然而课堂上并不是游戏越多越好,课堂上的游戏要既有趣又能与所学的知识点衔接。第三,在与学生的互动方面:课堂教学中有“热身”这一环节,它能帮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在课堂上,教师语言的运用,要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肢体语言的运用也十分重要。若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一直以平缓无变化的语速讲课,学生易产生疲惫心理,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学生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作业批改是重要的教学活动,通过作业批改能检测出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实习初期,对于实习教师来说,作业批改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刚刚实习的学生不适应这么多的作业量,只想尽快地完成指导教师任务,对于练习册中出现了哪些题、考察了哪些知识点,缺乏了解和探究。但以速度为前提的作业批阅方式不会增加教学经验。经过指导教师的指导,实习生逐渐认识到:通过作业批改,教师可以发现学生作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有的学生丢三落四,反映的是粗心大意;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方面的题错的多,反映的是基础知识不牢固等等。同时,在作业批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写评语,帮助学生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

(二)实习中期———反思能力迅速发展通过听课和作业批改,实习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掌握了一些教学技巧,在实习的第五至八周,实习生的反思进入下一阶段———发展阶段,即通过对优秀教案的反思和对习题课的反思,逐步深入课堂。反思教案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课程质量的有效手段。对教案进行反思和再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很好地改善了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教案不仅是教师对授课重难点、授课过程的基本把握,也是对教学的设计,教案优秀与否直接影响整堂课的课堂效果。通过反思教案,能够反思整堂课的预期效果。教案中除了教学环节设计,还应记载授课的预期效果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反应等。然而,教学是一个不可完全预测的过程,只有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并以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思考问题,才能发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因素,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习题课是对知识查缺补漏、巩固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习题课可能是枯燥乏味的。这就要求教师处理习题课不能仅遵循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多做题”授课模式,而应积极创新。通过习题课的讲解,实习教师作了如下反思:第一,课堂上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线,教师不仅要关注讲课,还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同时,讲解的知识点应该以课本为主,不要一个知识点拓展很多,学生由于年龄因素,单位时间内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受限。第二,讲解时应该循序渐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三,习题课应该创新,应该达到既巩固了知识点又在娱乐轻松的氛围内完成。

(三)实习末期———反思能力逐渐成熟在实习的第九周之后,实习生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方法,对教材和学生有初步了解,课堂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后,反思能力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通过对实习教师的观察发现,在第一次进行授课时,由于紧张,原本设计的一些有亮点的环节没有展示出来,学生的反应也不热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两节课之后,实习教师主动反思,逐渐意识到每个班级孩子的程度不同、特点不同,应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习教师增加了热身环节,让学生随着歌曲做动作,但是热闹过后发现课堂纪律出现了问题;该实习教师又在反思后想出解决办法:在课堂上提出一条规定,当喊出口号“1、2、3,收”时,学生立刻坐好,安静下来;实行过程中,学生对指令不熟悉,无法配合,实习教师反思后发现指令须要多次练习。通过实习过程的反思,实习教师发现:对自尊心、荣誉感都很强的儿童来说,竞赛的形式能成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激烈的竞争中,学生情绪高涨,学得主动、记得牢固。

三、结论

教师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根据新时期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要求,根据师范教育的特点,明确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及其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确立相应的实验教学课程和训练内容,从而加强教师通识素养、生物专业素养和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等技能培训。具体思路和方案是:

1.1注重教学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明确师范生培养目标,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追踪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加强本课程群的教材和实验室建设;不断探索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师范生职业技能实训模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2构建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体系针对教师教育技能的具体要求和内容,构建师范生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实训教学体系,将课程体系调整为学科专业基础课和教师教育课程两大方面。

1.2.1调整学科专业基础课,完善师范生专业知识体系学科专业基础课是师范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所涉及课程科目围绕中学生物所涉及到的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态学等课程以及高中生物学必修模块强调的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环境和稳态等内容开设,根据中学生物课程的知识重点和比例,设置专业课程结构,使师范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便能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

1.2.2设立教师教育课程,加强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教师教育课设立公共教师教育课群和生物学科教师技能课群,前者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班级管理学、汉语口语、教师礼仪学、学科教学论、微格教学及教学技能训练、三笔字等常规课程,加强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如微格教学训练、教师口语训练和说课训练、三笔字训练、教学设计训练;同时设立生物学科教师技能课群,中学生物学实验设计与探究、生物学经典事件解析、中学生物学教学案例分析、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等课程,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生物知识素养。

1.3注重学生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技能训练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软件制作、网络课程创建、教学动画创作和DV创作等实验。让学生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1.4加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实践建立贯穿大学四年的循序渐进的系统性教育技能培训体系,根据本科生四年的学习进程分别安排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育服务、教育实习等教育实践环节,强化师范技能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师范性素养。

1.4.1延展教育实践时间,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一至三年级增加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育服务,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到中小学教育中去,进行教学观摩,加强听课训练和教学技能的训练;熟悉教育环境,观察教师学生的活动;充当课堂教师的助手,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辅导个别学生或学生小组,批改学生作业;同时,要求学生实践期间对中学的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撰写出教学研究论文,相互交流[7]。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师范生充分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提前进入教师角色。

1.4.2加强教育实习活动,全面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大学四年学习到的教育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让师范生尽早了解当今社会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具体要求和内容,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师范生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综合运用所学的能力。

1.5延展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由于课时等各类因素的限制,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过程中存在着学生课堂讲授学时少、技能训练时间少的状况。因此要按照“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原则,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训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实验和训练环节。组织指导师范生进行各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比赛,定期开展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推荐师范生参加更高一级的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竞赛。各种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大赛活动等也是有效的实践环节。积极组织和支持学生课余开展各项技能培训及比赛活动,比如“教学技能”、“说课”、“模拟上课”、“三笔一话”、“书法”、“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大赛,同时“班级网页设计”、“教师形象”、“朗诵”、“演讲”、“辩论赛”等一系列的大学生校园活动比赛也是很好的培训方式。这些培训与比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1.6教学案例资源建设规范,建立网络资源库“教学案例资源”是指中小学教学案例、微格技能实训等案例的资源包。资源包应包括教学单元内容及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单元的课件及学生作品等、教学单元的视频录像、教学反思(实训总结)与专家点评等四个部分。特别是名师授课的课堂案例,定时组织学生进行观摩。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资源”的学习,了解各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

1.7在中学建立长期的教育实践基地,带动师生服务基础教育

1.7.1注重高校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对接加强与实习中学的合作研究,注重教学与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对接,组织师生走向基础教育一线,通过听课、实习见习指导、开设讲座、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等各项活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仅可以早日进入教师角色,明白教师的责任,还可以了解现代中学生的特点,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有助于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目的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同时,邀请中学优秀一线教师来学校作报告传授教学技能,以及在实际教学中遇到困难和突发事件时的解决方法,并亲自指导学生的教学,提高教学技能。

1.7.2与实践基地建立互惠关系积极为实践教学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指导,提供师资培训、仪器设备的使用及图书的借阅等服务和帮助。向实践基地师生免费开放生物标本馆,对基地教师进行生物新课程及实验培训,共同承担实践教学与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并共享研究成果等。经常派学生到基地帮助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课外辅导、义教、指导中学生开展生物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性学习等。

1.8注重高校教师自身的师范性影响从更加广义的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而言,不能将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局限于几门课程上,每一位高校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一种最真实的“示范”。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学科教法教师、专业课教师等各个课程教师的教育态度、教学能力、教学风格、知识面与基本功等教师职业技能无疑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甚至这种影响更深刻,产生的积极效应和潜移默化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1.9积极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有丰富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多渠道培训,使其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熟悉中学生物教材,了解课程标准,掌握课程改革的趋势。注重青年教师培养,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适时吸纳青年教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学术水平高的人才,建立合理的教学梯队结构,确保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青年教师培养,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对其讲授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评议、指导、鉴定。通过教学团队内的传、帮、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

1.10加强教研室教学研究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室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组织教研室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以期探索课堂教学最优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日常注重教法、学法的教科研学习,把搜集来的先进教改信息反馈给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使每位教师都能遵照学院的教学实施计划,增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1.11建立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成立生物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团队,从知识与从教技能等方面考核和评价学生的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多方面、多角度探讨和建立学生学习成绩的综合评价体系,全面衡量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全面提升生物学科师范教育质量

教师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通过对辽宁农村地区大量外语教师日常教学生活的调研,确定了本系统由四个模块十个功能组成,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1.1课程培训模块课程培训模块是对外语教师进行全面知识内容的培训,根据培训内容不同分为三个功能,基础知识培训模块完成外语基础知识的培训,专业课程培训是完成外语课程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的培训.专业技术培训是对外语教师个人能力培养,这项功能是针对教师本身能力进行的。

1.2教法培训模块教学培训模块是对教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培训,该模块提供了教学方法理论学习和教学应用演示两个功能,农村外语教师可以通过该功能及时获取新的教学方法理论。教法应用案例是为教师提供一些成功的案例,让学习者进行借鉴。

1.3教育技术培训模块教育技术培训模块设计了教育技术动态和教育技术应用两个功能。教育技术动态为教师提供了最新的教育技术的发展内容,属于理论研究的层面。教育技术应用为教师提供了教育技术应用的方法和方案。

1.4交流互动模块交流互动模块由教学论坛、资源共享和专家咨询三部分内容组成,教学论坛是为外语教师提供交流的空间。资源共享功能是为教师提供了外语电子资源共享的空间。专家咨询为教师提供专家咨询服务,该功能能更好为教师进行解惑。

2系统功能实现

根据辽宁农村实际软件实施条件和系统的功能要求,本系统的开发采用了技术,采用iis7.0服务器软件。

2.1课程培训模块实现为了实现课程培训模块,设计了专业课程培训类、专业技术培训和基础知识培训。每一个类的处理方法和显示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别。在专业课程培训view类中,设计了课程层次、课程类别、课程教材的选择方式,系统通过这些内容获取准确的教学信息,系统查询相应的教学内容生成学习课程展示给用户。在专业课程培训中设计了教学内容、重点难点、习题精讲三个栏目,在教学内容中为视频播放和同步的PPT的内容,在重点难点中设计了该内容的重点、难点的分析。习题精讲中系统提供了针对该内容的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进行精讲和分析。专业技术培训类设计了技术类别、技术层次供用户选择,系统根据用户输入生成教学内容,在该类view页面中设计了教学内容、经典试题两个栏目,教学内容为用户提供视频内容,经典试题为用户提供了该方面的经典测试题,但此部分根据系统拥有的资源情况进行设计,所以对于非常专业的知识并没有讲解部分。基础知识培训类设计了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四个层次的教学方案,其中对于每一个层次设计了不同内容培训,主要是针对国家和辽宁省教学大纲进行了栏目的设计,为用户提供了教学内容设计、教案设计和说课设计等多个功能。

2.2教法模块实现教法培训类是为用户提供教法学习和研究的内容,在本模块中设计了教学理论培训和教法应用演示,其中教法理论培训的view页面设计教法理论学习、教法专题讲座两个栏目。教法理论学习提供了教法理论的学习教材,教法专题讲座提供了一些大师和专家的讲座视频。教法应用演示类的view界面设计了教法应用示例和教学应用分析两个功能,教法应用示例为用户提供了教法应用的详细流程和视频演示。教法应用分析为用户提供了对教法使用流程的详细分析,为用户提供了详细的使用指导。

2.3教育技术培训模块实现教育技术培训类设计了教育技术动态和教育技术应用两个功能,其中在教育技术动态view类中提供了教育技术最新动态展示和教育技术历史浏览,在这个类中主要为用户提供了对教育技术当前状况和历史发展的科学普及内容。教育技术应用功能设计了教育技术应用指导和教育技术应用范例,教育技术应用范例中设计了针对每一种教育技术进行应用的一个范例,通过范例帮助用户学会使用该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应用指导设计了为每一种教育技术的使用提供技术性指导,主要是完成技术方案支持和操作支持。

2.4交流互动模块实现交流互动模块实现了教学论坛、资源共享和专家咨询三个模块,教学论坛为用户提供了交流的空间,论坛是以BBS的方式实现的,系统设计了论坛管理,通过该功能实现对论坛内容的过滤。系统设计了帖子管理,完成用户进行发帖和帖子的管理。资源共享功能是通过资源管理类来实现的,资源管理类实现了资源的上传、审核、下载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该功能完成资源的提交,在系统进行审核通过后,显示在资源页面上,其他用户通过查询的方式找到该资源进行下载。专家咨询类实现了专家与用户交流,是用户进行所有疑难问题的解决方式,用户学习和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该模式进行远程的咨询,专家咨询内容进行解答。

3系统应用效果分析

辽宁农村外语教师培训系统是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支持的项目,本项目在辽宁西部地区农村建昌县进行了实施,通过半年的运行。为了对项目运行的效果进行分析,本项目组对50名使用本系统的农村外语教师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和问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分析从教师对学习内容满意度方面进行了对比。学习内容满意度分析图如图2所示。

4结束语

教师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教育部正在积极构建国家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并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教师教育面临繁重的探索和建设任务,还面临水平提升和质量提高的全面考验。从高等师范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长期困扰师范大学的学术性与师范性,或综合化与特色化之争并未彻底解决,良好的教师教育文化氛围有待形成,发展教师教育尚未成为全校共识。教师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师教学能力离基础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教师教育的专职师资队伍数量总量不足,兼职队伍不稳定。创新团队、教学团队和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严重缺乏。科研水平不高,研究项目偏少。教育学和学科教育的学科建设水平亟待提升,引领、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仍有待加强。

二、教师教育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基本路径

高等师范院校是基础教育的教师培育基地。为了适应国家新时期关于教师教育改革的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应适时以教育部相关改革理念为指导,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正确定位培养目标,切实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切实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打造教师教育品牌。

(一)准确定位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大多属于新建本科院校,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其本科专业数量和招生人数都急剧增加,多学科发展成为共同趋势。但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一定要准确定位教师教育目标,明确教师教育在学校中的位置,不能因为走综合化之路而丢弃原有的师范特色与优势。一方面,要确立教师教育专业的独立地位,保障教师教育的"合适"位置,大力构建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培养体系。绝大多数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是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仍然承担着本地区基础教育、师资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重任,因而其教师教育专业既是学校的发展根基和办学的优势与特色,又是服务社会的重要桥梁,在继续输送合格师资、培训在岗教师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牢固培养教师的专业目标,立足于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尽管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或愿意从事教师行业,但从专业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教育专业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细化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要求,从而保证学生毕业时具备教师资格。

(二)切实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教师教育是教师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入职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确保培养的学生能够胜任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师教育专业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综观中外师范教育的办学历史不难发现,重视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与基础教育的接轨是办好师范教育的必要前提。但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由于教师教育专业招生人数急剧增加,高师院校在办学过程中缺乏主动与中小学联系的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基础教育联系不紧密,教育内容也脱离了基础教育实际,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不能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近些年,高师院校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开始积极主动建立与中小学的紧密合作机制。笔者认为,高师与中小学的合作,重点内容有四大方面。第一,共同开发课程及实施课程教学。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一方面要坚持本科教学的学术规范,课程设置必须遵照国家学科规定;另一方面要立足于培养合格师资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中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技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班主任工作等课程必须与服务地方紧密结合,分别与中小学、幼儿园共同开发课程,保证课程开设的实用性。目前,大多数教师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强调本科教学的学术性,教师教学一味强调理论灌输,鲜有对接基础教育实际的课程,因而学生在校的学习与实际的中小学教学存在明显的脱节,学生在教育实习时存在过长的不适应期。因此,教师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必须保证一定比例的教育教学类课程与中小学联合开发,一定比例的课由中小学优秀教师来实施教学,通过他们的以身示范和案例教学,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保证师范生更早、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基础教育。第二,共享共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构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聘任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名师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的数量要不少于教育类课程教学教师人数的20%。兼职教师要承担课程教学或指导专业实践和毕业设计等任务,从而形成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机制,实行双导师制。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中小学和幼儿园定期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教师每四年内至少要有一个学期在中小学或幼儿园工作,全面、深入掌握基础教育实际,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同时,高师院校要支持教师积极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师必须具备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服务工作经历。只有"双管齐下",才能逐步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第三,教育见习实习的协同创新。总体来看,中小学、幼儿园的办学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办学特色也有较大差异。首先,高师院校要结合不同专业的实际,定向选择符合专业办学定位的中小学、幼儿园作为实习基地,并与实习基地开展深度合作,综合考虑课程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与资教助教等多方面的因素,深度融合师范生的专业成长与兼职教师、专业教师的职业提升的要求,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其次,高师院校要与实习基地共同开展教学改革与基础教育研究,改革校−县、校−校合作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教育实习与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增强基础教育、网络课程、案例库的资源建设等。最后,高师院校要持续加大专项投入,巩固完善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建设教育实习基地,主要是为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服务,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基本规则,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高师院校要设立"实习基地建设"专项经费,专项建设经费可以依据"按需申报,高度共享、统筹管理"的原则来执行。同时,要定期选择一定数量的中小学、幼儿园来推进和巩固各学科专业的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形成稳定的"见习、实习、研究、服务"四位一体的实习基地,从而建成一批标准化的实习基地。

(三)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些年来,教育部连续推进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面向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划,这对推动各高校的本科教学改革工作无疑是一种政策引导。作为师范院校,探索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自然是义不容辞的。地方高师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多种路径可供选择,诸如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综合教改实验班、优秀师范生助学奖励计划、定向培养、第二学位、开放教师教育模块课程的主辅修制、本科−教育硕士和本科−农村教育硕士一体化培养等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笔者以教育硕士授权学校为例,简要说明实施"本科硕士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实施"3+0.5+0.5+2"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具体设想。"3"指的是本科培养的前三年,主要任务是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学习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职业教育的理论课程,培养过程中要融合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教育的特点,既要保证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从事教师工作的职业能力。前一个"0.5"指的是本科培养的第七学期,主要是安排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教育实习。校方要集中安排学生到中小学担任课程教学和班主任工作,逐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还要安排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毕业论文的选题要契合学生的实习实际,既可以是教学研究论文,也可以是教育调查报告。当然,辅导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与所修专业相关的研究性论文。后一个"0.5"指的是本科培养的第八学期,主要是学生进行反思性、发展性学习。学生在经过理论学习和教育实习后,要认真进行理性反思,进一步明晰作为中小学教师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学校开设的课程既要有专业选修课程,还要增加教师职业教育课程,尽量多开设专题式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院系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研讨活动,使学生具有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的能力,同时做好本硕一体的课程衔接工作。"2"指的是两年的教育硕士学习阶段,主要任务是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高度融合。教育硕士课程的设置包括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课程、专业课程(学科发展课程、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结合的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独立解决教学中疑难问题的能力,开展基础教育研究的能力,以及初步具有引领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特别要注意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地方高师一定要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和考核,要建立"师范生成长档案",形成"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教育"的学业评价机制,逐步完善毕业生跟踪制度,把师范生的在校培养和工作后的专业成长纳入培养体系,确保学生实现从"优秀师范生"到"优秀教师"的转换。

(四)全面优化课程体系总体而言,我国各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大致相同,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三个部分。目前来看,我国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系与发达国家基本相似,但各类课程的比例与内容选取与发达国家有着显著差异,突出的问题有三:一是公共基础课程偏弱,不利于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目前高师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等课程,涉及的领域较为狭窄,无法为学生提供宽口径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储备,也无法适应日趋综合化的新课程改革要求。二是学科专业知识过于庞杂,限制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目前占总课程60%以上的专业课程,拘泥于封闭的学科体系,内容陈旧单一,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尤其是与教育学科的整合,严重脱离基础教育的实际,使得学生学的知识不少,但无法直接应用于基础教育教学的实际。三是教育类课程量少质低,无力支撑教师职业技能的形成。几十年来的"老三门",即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一直是教师教育专业的特有符号,教学内容也基本是空洞的理论说教,无法与基础教育的实际接轨。面对新的形势,高师院校必须大力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积极构建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和开放兼容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遵循教师教育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师范教育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要紧密结合。按照教育部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规定的学习领域、建议模块和学分要求,制订有针对性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教育课程方案,保证新入职教师基本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需要。大力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建设,开发网络课程、教学案例库和资源库,注重学思结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五)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教师教育,既要重视理论学习,还要高度重视教学技能的培养。因此,教师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建立实验、见习、实训、竞赛、体验、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既要包括专业课程的实验,也要涵盖部分中小学课程的典型实验。教育见习,应从大二学生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师范生每学期到中小学见习一周,给学生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使学生直接获得中小学教育的感性认知。同时,加强师范生的教学能力训练,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比赛,"以赛带练",实行教育实习资格制度,凡是没有达到实习资格要求的一律不得参加教育实习。大力实施一学期教育实习制,通过顶岗支教、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等混合编队实习,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环境。辅导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实习指导,形成专兼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从而保证教育实习的实效性。

三、结语

教师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一)关于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中学生物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首先需要在教育理念上不断更新,由教师中心的知识传授向学生中心的自主建构,从学习结果的知识记忆到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从教师的单一评价向学生主体的多元评价,这些都需要新的教育思想的碰撞。因此,教育理念是继续教育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学习内容。

(二)关于新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能的学习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中学生物课堂也在不断融入新的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由多媒体技术向电子白板技术的发展,由电子白板向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发展。目前许多新课改的学校已经建立起遍布全校的网络资源,每个教室、每个小组配有电脑,借助网络资源和网络交流来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新的技术手段的更新带动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就要求作为新时代的生物教师要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新的教学手段。

(三)关于教育科研知识的学习科研和教学是密切相关的,教学是科研开展的最重要的一手资料,科研解决的是生物教学中的基本问题。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学生物教师不只是开展教学工作,而且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中学生物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教学技能。但是,由于一线教师的核心工作是教学,很多教师在毕业后基本脱离科研,对于当前科研的基本热点问题,科研开展的程序性知识以及科研成果的展示方式,都不够了解,因此教育科研知识成为中学生物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有效开展中学生物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开展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培训方式中学生物继续教育的理论传递是用来指导实践的,是与中学生物教学相互促进的,因此生物教学理念和生物教学实践相脱节显然是无效的。中学生物的一线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是一线教师的已有知识水平,继续教育一定要在此基础上开展培训。具体来说,继续教育的培训包括三个相互渗透的环节:第一,通过事先采集或课堂自主发言的方式,由一线教师陈述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培训主题选择典型的教学案例。培训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分析具体的案例,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渗透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并提出指导一线教师改进教学的实践技能;第二,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些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开展观摩课程,开展小组互评,对观摩课程取得的成果和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交流和互动;第三,选取典型的案例,通过视频播放,对教师的实践进行分析,分析在这次实践中教师出现的理论理解误差,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不当行为等。这样相互渗透的三个环节,就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联系,在理论的基础上开展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促进继续教育的有效开展。

教师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幼师不仅在幼儿园担任多学科的教育工作,还要担负多种园内角色和职责,然而幼师尚有专业理论与技能不扎实,教学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这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尤其是通过中考入学的五年制学生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分不开的。

一是在学生来源上,先天不足。主要表现两个方面,第一,生源不合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要求大大不同于音乐专业的要求,许多考生只需经过文化课考试就能升入大学,无需经过专业测试和面试,使很多不具备学前教育基本素质的学生进入到专业领域。他们之前没有经过任何训练,音乐基础差,为学生技能的培养带来很大的难度。第二,生源减少。由于高校扩招,使更多的学生都以进入高中和大学为第一志愿,学历较低的幼儿师范吸引力自然下降。另外,国家虽然规定幼师享有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待遇,但各地在落实过程中仍有不同。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生源大量流失,招进来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升学无望的学生。加之生源减少,学校不断降低标准,使招进来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在源头上影响了幼教事业的发展。

二是在教师配备上,队伍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性较差。比如音乐声乐专业教师可以担任乐理视唱练耳课,打击乐专业的教师可以担任合唱指挥课,钢琴课教师可以担任音乐欣赏课,使教师变成全能型,针对性培养不强。目前,一些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主要来源于艺术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他们中学术性人才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没有幼儿园实践经验,甚至到幼儿园调研的次数都很少。因此,也很难站在培养幼儿园教师的角度来思考和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在他们承担的教学实践中,仍按照培养音乐、舞蹈等专业人才的方式来设计教学,来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另外,有的高职高专学校升格后,继任的教师角色调整不到位,仍然固守原来的教学模式,加之与幼教机构联系少,得不到进修的机会,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实际性培训,因此他们传授给学生的内容常与现代幼教办学理念相脱节,达不到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是在课程设置上,不够完善。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较低,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有相当份量的文化基础知识,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专业理论知识课,导致专业理论知识狭窄、层次较低。相对于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这种情况至少带来两种不良后果。一是因为对学生技能与技巧的传授虽多,但学前教育专业也多是以课堂讲解、教师教学为主,学生很难有实战和演练的机会,动手实践能力不强,从业技能差。所以一旦到幼儿园工作后,有的学生不能适应岗位,用人单位还需要对他们进行再培训,费时费力。二是因为专业理论教学深层次的,诸如培养幼儿情感、意识方面的教学内容少,而且过于陈旧与单一,使学生对幼儿心理发展、教育原理掌握得不深不透,所以学生在将来的幼儿工作中有可能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只把教会幼儿唱多少首歌、跳多少舞蹈、做多少手工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尺度,而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

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对策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制约这种能力的因素,如何走出困境,培养适合时代需求的幼儿教师,就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与发展路径,寻求适合时代需求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是要强化主体意识。学前教育专业的主体一是教师,二是学生。因此,学校第一要提高生源质量。在招生时,与未来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侧重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文化知识考试的同时,有必要对学生加设面试,对一些具有音乐特长又热爱学前教育的艺术特长生可适当有所倾斜。第二,要加强教师培训。学前教育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的承担者,素质与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学校应根据教师的特长,选择其发展方向,明确其职业生涯,加强岗前培训,尽可能多地为这些教师学习学前教育的知识和理论提供机会和条件,培养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技能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是要创新课程设置。学前教育专业应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理论课在课时与比例方面要开足开够。理论课首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开设相应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提高学生政治素质,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使学生了解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等,强化学生人文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其次,要进行学前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电教教育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语言教育、英语教育、音乐教育等各科教学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幼教规律,熟悉对幼儿进行各种知识传授和组织管理幼儿的方式方法。再次在艺术教育课程上要有所侧重,在教学上要重实效,使学生能写能唱、会弹会舞、可演可画,并让其着重擅长一两项,为学生将来提高幼教工作质量打好基础。实践课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最好途径,应增加学生参加实践的时间与机会,切实把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提高职业能力的实践活动。

教师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继续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包括除了专业知识之外的心理、人际关系等知识和的掌握,在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一)继续教育的内容单一,过分注重提高学历、获取学位的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内容教师对能够取得学位、学历的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比较热衷,但是对思想道德、人文素质、职业心理素质提高的继续教育内容,往往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脱,特别是女教师,由于家庭负担较重,时间紧张,让她们抽出时间接受这类教育则是能推就推。而现实是女教师普遍存在知识面偏窄、职业心理素质不如男性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其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也影响学生的发展。

(二)继续教育形式设计存在不足,缺乏能够适应女教师特点的继续教育形式现有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通过参加脱产、半脱产的学历补偿教育、岗前培训等形式,这都需要有大量的时间支撑才能完成。由于女教师特别是青年女教师的特殊性,让她们抽出大量时间去参加继续教育,对她们来说确实有实际困难,即使有这样的机会,她们宁可牺牲自己也乐意将机会留给自己的丈夫,自己承担起服侍老人照顾孩子的重担。所以,如何创新继续教育形式,使之更适合高校女教师的特点是一个重要问题。

(三)学校对女教师继续教育问题重视不足,支持不够,是阻碍女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因素学校对女教师继续教育支持不够,女教师进修机会少、科研课题少,机会不平等,这些不公平的人力资源政策是女教师在继续教育方面的一大障碍。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表明:2006年担任基础课教学的女教师占总数的32.27%,而男性的同一比例为25.76%,高校女教师岗位主要是担任基础课和公共课教学。由于基础课和公共课注重教学而非科研,但在职称评定时,主要考虑的是科研而非教学。2007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中男教师和女教师的比例分别为75.68%和24.32%:女性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的比例为4.63%,而同比例男教师为5.58%。以上数据说明,我国高校绩效评估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未全面考虑女性工作成果,培训机会存在不公平。由此可见,高校人力资源政策对于女教师是不公平的。

二、提高高校女教师继续教育水平的对策

本文主要探讨学历教育、专业知识进修之外,针对高校女教师应该进行什么样的继续教育内容,使其职业生涯能够顺利发展。为了使高校女教师更好的克服职业生涯中的障碍,对她们的继续教育内容,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一)在高校女教师继续教育内容上,开展丰富多样的继续教育1.针对高校女教师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继续教育高校女教师在其职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职业发展障碍,又称职业生涯阻隔,国外学者围绕职业生涯阻隔做了大量的研究。认为职业生涯阻隔因素主要由内在和外在阻隔两类构成,动机、自我概念、工作家庭、角色冲突等为内在阻隔,主要来源于高校女教师的内心,是她们的心理素质决定的;收入、歧视、角色期待、工作环境等为外在阻隔,主要来源于外部。这些是她们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必然遇到有时阻碍其发展的障碍,就内在阻隔来讲,继续教育的任务就是要让她们认识到这些阻隔的存在以及如何克服它们。有研究者通过对上海市21所高校教师的调查发现,女教授中6.9%的人有中度或重度抑郁,21.33%的人有中度或重度焦虑,失眠比例提高,其中40岁以下女教师失眠症超过70%,衰老提前出现,心理甚惑疲劳。高校女教师比男教师具有较高的忧虑性和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由此可见,高校女教师的身心健康状态不容乐观。高校女教师要成功地扮演好其职业角色,出色地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应具备下述职业心理素质:职业智能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社会心理素质、职业角色意识、性别角色心理素质等职业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直接影响到智能的发挥,影响到高校女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进而影响到其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因此,高校要针对这些心理素质,对女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训练,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心理干预,使她们提高职业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克服心理障碍,有效提升工作效率。2.针对高校女教师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继续教育由于受女性心理、生理因素及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女教师能认真按时完成学校分配的教学任务,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女教师教书育人成就大于科研成就。部分女教师习惯于传统、固定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方式,相对保守,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有待提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女教师对工作成就的期望值普遍较低。中加合作的“高等教育中妇女的参与”课题组,对分布于各地的几所高校的男、女教师和某高校180位女教师与214位男教师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反映出在每个年龄段上,男教师对工作的期望值均高于女教师,与之相对应,其学术成就、职称亦高于女教师。通过对变量的分析,课题组认为高校女教师对工作的较低期待是影响她们参与高等教育的最大因素。因此,作为女教师所在单位的高校,要重视这一女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女教师的实际情况,通过讲座等形式,聘请一些女性的成功人士,让她们以自己的奋斗经历,教育和激励女教师转变传统观念,积极参与社会竞争,敢于应对各种挑战,树立合理的职业理想,自觉成为一个具有强烈现代化意识的坚强职业女性。把坚韧的精神意志和乐观向上的思想融入教学、科研和家庭中,追踪科技与发展前沿,扩充知识容量,不断调整、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增强综合能力素质。使她们认识到,现代人应该接受终身教育的理念,把学习当作“终身大事”,通过不断学习,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3.针对高校女教师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继续教育高校女教师与一般女性相比,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差。关系网络是阻碍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学者曾经调查了《财富》1000强公司的首席行政官,47%女性说她们被排除在非正式人际关系网活动之外,这是升迁的一个障碍。高校女教师社会交往圈较窄,使其获取的信息流减少,抑制了其学术信息的获取,不利于女性科研工作的开展。受传统性别角色定位的影响,自我意识的封闭、狭隘限制了女性的视野,对外界消息的敏感性和接纳率不高,不能将自己放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审视、评价、反省、调整和改变自己,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高校女教师良好的自我科研学术定位和创造科研学术新成果的可能性,制约了女教师个人潜能的发挥,导致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不如男教师。所以,建立广泛、融洽的人际网络也是当代高校女教师的必修课。高校应该提供这样的继续教育,是她们掌握一些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增加女教师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系。这对女教师的职业发展非常有益。

(二)改进单一的继续教育形式,设计能够适应女教师特点的继续教育形式针对女教师特别是青年女教师的特殊性,对高校女教师继续教育的应该采取多元化的形式。比如参加培训班、研修班或者进修班的形式;到教学、科研、生产单位进行相关的继续教育实践活动;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展示;特别是接受远程网络继续教育,可以利用的空余教师时间,灵活掌握。这样,女教师可以选择采取脱产与不脱产、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扩大继续教育的时空限制,尝试采用面授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友情链接